书的序言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萨特说,“现在看来,似乎波音747飞机的成功是必然的,但在那个时代,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读完全书后,我理解了这些话含义。从设计之初单层双层之争,到顶住压力坚决不裁剪研发人员,从依理据争选择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技术方案,到在政治和利益的斗争中斡旋和坚守原则,感觉这是一个需要奇迹发生,连续扔千次硬币正面才能算赢的游戏,在任何一个节点上如果萨特没有做对选择,都可能不会有后来的747。即使今天的我们事后进行回顾,开了上帝视角一样的去审视,仍然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工程实践。

感叹之余,不禁想问,萨特是如何做到的?

技术层面似乎最好解释,个人长期工程实践中的技术积累,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熟完善工业环境和行业基础……简单的说,工程师文化。例如在初期的单层双通道与双层单通道方案之争中,面对未来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萨特的选择是,“做一件工程师通常会做的事情,那就是让事实来说话”。如果事情都可以按照工程师的选择来进行就好了,遗憾的是事情并不总是这样,工程师需要面对的不只是图纸和方案。

在747项目出现机翼危机的时候,另一位强势固执的专家斯泰纳带着“黑伞突击行动”的人马直接冲进萨特的大楼,准备重新设计机翼。看似工程问题之后的背后是人事和政治斗争,萨特委屈的说,“对于项目组之外的政治斗争我可谓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不过是我有一份工作要做,它要求我按时完成项目进度、控制预算以及确保747飞机能够实现我们所承诺的各种性能。”最后萨特团队及时的作出了被称为“萨特扭转”的方案解决了机翼承载问题,也扭转了最后政治斗争的结局,在回顾的时候萨特说,他知道危机重重,但是他将精力完全集中在如何解决工程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上,而完全不理会身边的政治斗争。我想萨特的幸运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他和他的团队幸运的及时找到了技术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是幸运的波音最终高层尊重了技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作为总设计师的萨特似乎每一步走的都是如履薄冰。当读到萨特说,“我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被孤立了,在波音公司里一个同盟也没有,没有支持者,也有没人为我说话。我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我还有一个家庭、一项抵押贷款、需要支付的大学学费和一辆眼看就要报废的汽车,银行里却没有多少存款……”,心里也禁不住一种悲凉。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技术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很想知道在几乎不曾间断的困境中,萨特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这些似乎都是答案,似乎有不全是。

看完全书后,我想到一个词,热爱。这个词好像已经被鸡汤文用烂了,而从书的开篇,我读到当作者深情的回忆在西雅图读过的童年时光,和波音公司一起成长的青少年阶段,“我研究了波音所有类型的飞机,对飞机的设计有着很强烈的直觉”,“我研究鹰类迎风飞翔的情况,坐在自行车上观察飞过头顶的飞机并将看到的一切详细的记在笔记本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热爱。这种热爱在青少年的身上并不算特别少见,而萨特的热爱不止于此,1939年3月,“同温层飞机”失事的悲剧让萨特坚定了从事飞机设计的职业,他暗暗发誓要造出人们所能想象的最安全的飞机。这样的誓言似乎我们也曾有过,甚至不少,而萨特知道,“这是我未来的梦想,而我首先需要的则是进入大学学习。”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梦想,也始终坚持朝目标前进。我想是因为热爱吧,面对747这样高风险高压力的项目,萨特没有觉得担子非常重,他说,“这是我一生梦寐以求并且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这是一个适合我个性、使我能发挥好所长的项目。”

一个人青少年时期的梦想有着异乎寻常的力量,萨特坚持了这种力量,凭着热爱,和坚实的技术基础。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文章,或者是很宣扬热爱的精神动力,或者是很崇拜的无所不能的技术,而《未了的传奇》一书用平实和基本客观的文字记述了747总设计师乔.萨特围绕747项目的人生经历,包括了丰富的技术细节和专业知识,也不乏对主人公内心的探索,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位刻板工程师形象,而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鲜活的成长之路,一位将热爱与技术紧密结合的飞机设计师。

那个夏天,我终于完成了漫长的求学,开始自己作为一名工程师的修炼之路,我知道这条路应该更漫长更艰辛,而好在,我选择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今天的我没有敢用热爱这个词,我还需要很多的历练和积累去支撑自己所向往的,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用足够的勇气去使用这个词。

2019年7月24日 星期三 晴

从七岁的时候开始,写了很多年的日记,懵懂的青春里混迹或是流浪过BBS,QQ空间,微博,微信,知乎……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水流云的文字终于在这里安家。

这里是一个归宿,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感谢因为阅读与好奇心相遇和同行的友人们。

以为记。

就从这里开始吧~

水流云